- 0
- 0
- 0
- 約6.9千字
- 2020-11-24 發布
文檔工具:
- 1、本文檔共7頁,可閱讀全部內容。
- 2、本文檔內容版權歸屬內容提供方,所產生的收益全部歸內容提供方所有。如果您對本文有版權爭議,可選擇認領,認領后既往收益都歸您。
- 3、本文檔由用戶上傳,本站不保證質量和數量令人滿意,可能有諸多瑕疵,付費之前,請仔細先通過免費閱讀內容等途徑辨別內容交易風險。如存在嚴重掛羊頭賣狗肉之情形,可聯系本站下載客服投訴處理。
- 文檔侵權舉報電話:19940600175。
突發事件心理危機預警干預研究綜述
摘 要:我國突發事件心理危機預警和干預的研究還處在初始階段,
系統防御機制的構建不夠科學有效; 缺乏對心理危機產生和發展機制
的實證研究;缺乏客觀有效的心理危機評估標準等, 為此應加強研究。
關鍵詞:突發事件;心理危機預警;心理危機干預;發展趨勢
近年來我國頻繁發生 SARS 疫情、“5 ·12”汶川大地震和甲型 H1N1
流感疫情等突發事件, 不僅造成嚴重的生命和財產損失, 由此引發的
心理危機也給個體和社會帶來嚴重影響, 因此突發事件的心理危機預
警和干預問題, 逐漸受到關注。 本文就突發事件心理危機預警干預的
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梳理, 匯述其中研究的不足并嘗試預測未來研
究發展趨勢。
一、突發事件心理危機預警與干預研究現狀
1.心理危機
卡普蘭( G.Caplan)1964 年首次提出了心理危機的概念, 即當一個人
面臨困境時,而他先前的處理危機的方式和慣常的支持系統不足以應
對眼前的處境, 即他須面對的困難情境超過了他的能力時, 這個人就
會產生暫時的心理困擾,這種暫時的心理失衡狀態就是心理危機 [1] 。
雖然后來的學者們提出不同的概念, 但目前學術界關于心理危機內涵
的看法基本與此一致。
2.心理危機模型
卡普蘭在對心理危機概念做了界定的同時,也提出了情緒危機模型。
他認為個體與環境之間在一般情況下是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, 當
個體面臨生活逆遇或不能應對解決的問題時, 往往會產生緊張、 焦慮、
抑郁和悲觀失望等情緒問題, 導致情緒不平衡。 而這種平衡的維持與
否與個體對逆遇或事件的認識水平、 環境或社會支持以及應對技巧這
三方面密切相關 [2] 。此后危機理論和模型被不斷地補充和發展,到
1989 年有學者提出了一個較全面的危機發展模型,把危機分為危機
前的平衡狀態、危機的產生以及危機后平衡狀態的變化三個階段 [2] 。
危機發展階段劃分為心理危機預警干預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。
3.心理危機干預
危機干預是社會各界人士采取行之有效的辦法,幫助處于困境的個
體、家庭、群體 ,渡過危機,恢復平衡的過程 [3] 。心理危機干預的主
要目標是降低急性、 劇烈的心理危機和創傷的風險, 穩定和減少其造
成的直接嚴重后果,促使個體從不良狀態中恢復或康復。
突發事件的沖擊必然引起人們的心理應激反應, 若不能正確的引導就
有可能導致心理危機, 因此對突發事件心理危機進行有效地干預尤為
重要。隨著危機干預研究和實踐的深入,逐漸形成了危機干預機制,
機制包括預警和干預兩部分。
心理危機預警機制致力于心理危機的形成、 爆發前的預測和干預, 是
一種超前的干預機制。 心理危機預警機制的建設和完備能夠對可能出
現的心理危機事件獲得預見性的信息, 能夠使心理危機干預機構和人
員提前采取必要措施,提高危機干預效能。
研究者提出的預警機制大多是著重于系統全局的配合, 如楊峰提出構
建公共危機預警機制要加強組織建設, 明確各部門職能和權力, 實行
政府、企業、媒體等多元
文檔評論(0)